本篇文章1585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新闻社,北京,11月9日:海外华人和新中国展览背后的中国故事

作者吴侃

【/h/】以时间为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远游·梦想海外华人与新中国”专题展,贯穿了家乡情怀、关爱中国、真诚待人、创造辉煌、激励同行五个单元,还原了海外华人生动立体的形象。

10月31日,北京,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行远同梦华侨华人与新中国特展。图为展出的1953年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颁发给越南归侨陈子思参加土改工作的修业证明书(上中)。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当代花木兰从海外华人机械师中脱颖而出

【/h/】家国情怀展区有两张黑白照片,其中是同一个少妇,但形象气质截然不同。在一张照片中,她穿着旗袍,温柔娴静,而在另一张照片中,她穿着军装,英姿飒爽。她就是李月梅,当代被称为花木兰的华侨机械师。

李月梅1918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的一个华侨家庭。抗战爆发后,她报名参加南洋华侨技工归国服务团,但因不招女技工而被拒。李月梅不服气,瞒着父母,穿上弟弟的衣服扮成男人重新报名,最后被选中。

【/h/】李月梅和3200多名从各地归来的华侨机械师,在名为死亡公路的滇缅公路上运输抗战军需,修理运输车辆。直到李月梅因伤被送医院抢救,人们才发现她是女儿。

10月31日,北京,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行远同梦华侨华人与新中国特展。图为1948年于右任书写的《蚁光炎先生墓表》。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归国科学家充满诚意

池子单鑫展区有一份不寻常的校友记录,记录了包括钱学森及其家人在内的24位归国科学家的姓名。

1955年9月15日,克利夫兰总统在旧金山第60次出航。钱学森和他的妻子蒋英登上一艘游轮返回中国。李、何、、舒松桂等24位留美学者也在船上。

【/h/】在钱学森的倡导下,学者们成立了校友会,并制作了克利夫兰总统60航次返校记录。当时,由于船上印刷条件有限,校友记录是由校友会成员王祖印刷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行各业都在等待繁荣,华侨回国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导演唐·的《公文包》、击剑手陶·的《比赛服》、画家司徒乔的《绘画夹》、歌唱家的声乐教学笔记& hellip& hellip每个展览都展示了归国儿童在各个领域的斗争。

10月31日,北京,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行远同梦华侨华人与新中国特展。图为1976年新加坡归侨郑加参与青藏高原铁路科研时使用的储物箱等物品。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海外华商写的0001号

【/h/】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港澳地区华侨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副本),编号为001,所有者为泰国华商谢国民创办的郑达集团。

四十年前,深圳只是一个荒凉的渔村。郑达集团与美国康迪公司联手,投资3000万美元在深圳成立郑达康迪公司,成为首家在中国投资的外国企业。

在接受中国新闻社采访时,谢国民说: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景并不明朗,许多外国投资者在等待和犹豫。我们为什么敢带头投资,是基于两点。第一,希望为中国经济发展做贡献;其次,我看到了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

10月31日,北京,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行远同梦华侨华人与新中国特展。图为1912-1913年间孙中山为南非华侨联卫会题写的博爱。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归侨模式与国家同行

归国华侨黄大年的笔记本陈列在日里同行展区,展区内密密麻麻地绘制着他所画的设备草图,标注着各种技术问题和工程进度。

2009年,黄大年回到中国,在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担任全职教授。他带领研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并为中国的天空探索和海洋潜水填补了一批技术空怀特。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去世时,年仅58岁。

在展览现场,首都师范大学育新学院的一名中学生正全神贯注地看着黄大年的笔记本。他告诉记者,不可能每个人都像黄大年一样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但黄大年努力学习、抓住每一天的精神激励我珍惜时间,每天完成学习任务,争取新的进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