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69字,读完约4分钟

【/h/】在广东台山,很多人都很熟悉李百达,他是当地收藏银信最多的收藏家。多年来,他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次泰山银奖和海外华人奖展览,积极推广海外华人文化& hellip& hellip近日,他的著作《世界记忆遗产:泰山银信档案与研究》荣获中国2019年世界邮展银奖,这是江门世界邮展的首枚奖牌。

李百达为碉楼写的对联武夷银信聚宝,三义碉楼迎贵人。(来源:江门日报)

李百达正在建造一个殷新文化研究工作室。(来源:江门日报)

三义碉楼。(来源:江门日报)

美国华人在民国时期,建造并展示了华侨故乡的特色

【/h/】江门日报18日报道,李百达投入多年积蓄修缮家乡旧碉楼,打造银信文化研究工作室,希望能吸引更多的银信文化学者和爱好者一起研究武夷银信。

广东省台山市九思镇伍肆村委会如瓦村门口,有一座百年老碉楼三义碉楼。半年多来,李百达每个周末都要来这个塔,打扫加固,供水供电,修门窗,起死回生。

三义碉楼是李百达的祖父李光耀建造的。民国初年,李光耀曾漂洋过海到美国谋生。汝瓦村因为靠近白峰山,经常被土匪骚扰。李光耀和他的堂兄弟筹集资金修建三义碉楼,是为了让家乡的乡亲们有避难和防御的地方,避免财产损失。这座五层小楼为青砖结构,丰富的欧式雕花柱、传统的灰色雕刻等各种建筑元素巧妙搭配在塔上,尽显侨乡特色。大楼里有10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有窗户和弹孔。

从小到大,母亲住在碉楼里打土匪的故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李百达说。然而,他去年真的踏上了这座百年古塔。原来,李百达的爷爷、奶奶、叔叔早年移居海外后,几乎与李百达的家人失去了联系,在母亲去世前从未带他去过三义碉楼。2017年,李百达萌生了建殷新文化研究室的想法,去了很多地方之后,才找到了母亲过去说的那座碉楼。一年后,李百达与表哥家沟通,获得了碉楼的经营权。

杂草丛生,半倒的墙,没有门窗& hellip& hellip这是李百达走近三义碉楼的第一眼。从去年年底开始,每个周末,李博·达夫夫妇都要修缮碉楼,重修围墙,接通水电,布置大量旧式生活用品和家具,包括李光耀用过的金山盒子。

【/h/】为了节约成本,大部分维修都是自己做的,连楼梯把手都是网上订的,然后自己换。李百达说,夫妻二人在储蓄上花了10多万。

现在,李百达正在做一个橱窗。除了银信,还会展示华侨的日常用品。他说,他希望通过展示银信等物品,为这座塔注入灵魂,展示海外华人的拼搏精神。他预计三义碉楼将于今年年底修复,成为殷新文化的研究工作室和殷新的展览馆。

他的祖父参与了北美太平洋铁路的建设

【/h/】19世纪60年代,李百达的曾祖父来到美国参与北美太平洋铁路的建设。1905年,他的曾祖父也去古巴谋生。从此,李百达的家里出现了银信。100多年过去了,李百达一家积累了80多封信、书信、侨信。渐渐地,他对银字母的研究产生了兴趣。在李百达看来,殷新见证了泰山人民的日常生活,见证了海外华人的创业史和血泪史,是中国海外华人历史的真实写照。

这些年来,李百达游历了很多地方,试图收集各种银信。在他收藏的银信中,有一封是1908年从旧金山寄到泰山的。因为清末遗留下来的银信很少,而且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所以很少见。李百达说,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那封有一定历史年份的银信,寄给了泰山。他向一些老华侨学习,向一些集邮者询问,从不同的邮政市场寻找,最后在一次邮票拍卖中找到了这封银信。

【/h/】李百达精心保管每一封银信,分析每一封银信的历史背景,理解每一封银信上的邮戳、邮票甚至开口所代表的意义。前不久,获奖的《世界记忆遗产:泰山银行信函档案与研究》精选近千封银行信函,介绍了泰山银行信函的历史发展轨迹,展示了丰富多彩的银行信函文化,描绘了海外华人文化的多彩面貌。

李百达说,学习一封银信,需要知识的积累,需要材料的阅读,需要爱好者的交流。随着李百达对银信研究的深入,他也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和爱好者都与他联系,交流思想,共同研究。

正如李百达为碉楼所写,三义碉楼欢迎贵人,他希望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把银信文化乃至海外华人文化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