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62字,读完约4分钟

[华侨新闻记者卢志勋10月29日在京报道]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有一个难忘的英雄群体,被称为抗日生命线上的输血大队,他们是华侨机械师。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海外华人机械师回国抗日80周年。10月29日,在纪念南洋华侨技工回国80周年祖国召唤展上,集中展示了100多件/套珍贵史料、照片、实物等藏品,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

祖国来电纪念南洋华侨技工服务回国80周年。29日,展览在北京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幕。展览用旧照片和旧材料还原了华侨机械师李月梅的故事。侨报记者金照片

现场展示了华侨机械师方的军车驾驶证。侨报记者金照片

抗战生命线上的输血大队

南桥机修工,南洋华侨机修工归国服务团全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1938年10月以后,中国东南部的陆海交通被日军切断,云南各族人民紧急修复的滇缅公路成为国际救援物资运往中国的主要通道。道路运输急需大量的汽车司机和修理工。国民政府紧急致电侨联主席陈嘉庚先生招募他们。陈嘉庚欣然响应,并于1939年2月7日发布了“招募汽车修理工和飞行员回国服役”的通知。

南洋华侨积极响应,带着爱国热情争相报名。1939年2月至8月,南洋华侨机械师3200余人毅然回国,承担滇缅公路抗日军事运动。陈亚夫就是其中之一。

【/h/】29日,站在第九批回国的华侨机械师陈亚夫和李炳秀的婚纱照前,他们的女儿陈仲向记者讲述了父亲陈亚夫的经历。

陈亚夫,1910年生于马来西亚槟城。他的父母和叔叔早年从中国来到马来西亚谋生。1938年,陈亚夫接触到进步思想,并于次年响应陈嘉庚号召。他义无反顾地回到中国支持抗日战争,成为一名运输司机。先后在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上跑运,还帮助飞虎队运送物资。

【/h/】回国支援抗日的华侨机械师们,冒着敌机/袭击、坠崖路险、疾病猖獗等各种危险,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日夜赶工运料修车,用生命和汗水为滇缅公路上的抗日战争开辟了一条输血线。从1939年滇缅公路通车到1942年日本占领缅甸,滇缅公路被封锁。华侨技工运送军需等物资超过45万吨,军品日均投入保持在300吨以上,被誉为抗日生命线上的输血大队。

【/h/】期间,1000多名海外华人机械师因战争、交通事故、疫情死亡,永远留在滇缅公路上。抗战胜利后,1000多名华侨机械师回到南阳,1000多名留在国内,大部分住在云南、贵州,少数回到福建、广东、海南。

1946年,陈亚夫回到新加坡,1955年再次定居中国,参与新中国的建设。先后在江西天龙山钨矿和新余钢铁厂工作至退休。

这是我的父亲,平凡而不为人知,但他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陈仲告诉《华侨报》记者,他父亲那一代海外儿女把中国刻在自己的心里,投身于自己的行动,在她心里播下了爱国爱乡的种子。和父亲一起回国的华侨机械师都是富家子弟,在南洋生活的很好,但还是选择回国。他们的愿望是去中国最艰苦的地方建设发展。

女英雄花木兰,李月梅的机械师

【/h/】回国服务的华侨机械师大多是男性,但也有英雄,其中李月梅和白雪娇是两个。

【/h/】李月梅1918年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华侨商人家庭。1939年3月,加入槟城华侨机械公司归国技术工程队。回国后,他隐瞒了女儿在滇缅公路上的服役。1940年,她在执行任务时因翻车而受重伤,在南桥机修车队当护士,与战友杨伟轩结婚。

白雪娇,1917年生于槟城。1937年毕业于集美中学,考入厦门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卢沟桥事变前夕,她回到槟城,在协和女校任教,并担任槟城救济会妇女委员会委员。1939年,为了响应陈嘉庚的号召,他在没有告诉父母的情况下,报名参加了海外华人技工归国服务团。旅行前,我让报社给父母寄了一封告别信,这封信发表在1939年5月19日的《光华日报》上。

虽然展览当天没有李月梅和白雪娇的亲属在场,但他们事迹的展览吸引了很多人驻足。

【/h/】本次展览由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云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云南省档案局、陈嘉庚纪念馆主办,昆明市博物馆、南洋华侨机工归国抗日纪念馆、云南省华侨机工及其家属协会、南宁市协会协办。

【/h/】响应号召,展览展示了海外华人机械师回国参加抗日战争的壮举,这是百年来海外华人历史上最集中、最有组织、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行动。开幕式上,华侨机械家庭代表向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捐赠文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