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52字,读完约2分钟

郑巧蕊只服务女顾客,而上门的都是熟客,几乎是巫裔。(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中国华侨网12月21日电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报道,出生于马来西亚嘎阳的82岁华人郑于1962年开始理发,最初收费25美分。现在经过57年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但他的收费现在只涨到了2.5毛钱。另外,在她的小店里,你还可以看到一幅种族和谐的美丽画卷。

郑(音译)被称为toknya(意为老奶奶),她承认自己只是把理发业务当作打发时间,并不是一项体力劳动,所以她可以继续经营,但她不再给顾客送电,而只是剪头发。

她不慌不忙的说:老了,别做那么多了。我只剩下梳子和剪刀了。

即便如此,她工作的时候,一点也不马虎。她仍然注重理发的服务质量,用优质的剪刀来表示对顾客的尊重,这也代表了她对工作的热情和认真。

郑一开始有点抗拒记者的采访,担心自己一次又一次出现在报纸上成为新闻人物会受到批评。

【/h/】几年前,一家电视台来要求采访,我拒绝了。我不想出名,我只想好好理发。我也知道之前采访我的记者是at & lsquo偷偷拍照录音& hellip& hellip

【/h/】后来因为理解了记者的意图、诚意和职责,最后点点头,愿意让记者拍照,然后和侃侃谈了。

郑回忆说,62年前,她去槟榔屿学美发,开始是学徒,1962年婚后回国,在家创业。

【/h/】她说,以前和其他人一样,除了理发,她也给女顾客送电,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现代发廊遍地都是,她决定不送电了。

现在所有上门的女性都是常客,几乎都是女巫出身。他们中的一些人从很小的时候就来到了门口,直到他们建立了一个家庭,他们继续问我要理发。有的在外面发展了,过年才回来。

她在给驼背的顾客理发时告诉记者:有时候,当我感到累的时候,我会关门休息一会儿。只要体力还可以,我会继续做,但是赶不上时代,干脆把他们的头发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