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22字,读完约4分钟

[华侨新闻]在过去的50年里,摄影师刘一直在寻找和拍摄一组早期海外华人移民的图像。移民刘的海外华人文化形象展近日在历史形象博物馆举行。这是第一次对摄影师刘50年来的影像成就进行全面梳理。已有400多部作品入选,分两部分展出:一部分是肖像作品,另一部分是人文故事,根据流散地域的不同分为北美、南美(主要是古巴)、东南亚和本土中国。它既有历史又有空,展览持续了两年的打磨。

就像一本海外华人故事集

广州南方都市报6日报道,整个展览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两层剧场,从刘摄影作品中相对突出、独立、有力的人物肖像入手,带出摄影者自己的移民家庭故事,从而获得他人生事业的起点:探寻自己的文化身份,追问人为什么要离开故乡,试图解开金山梦的真正内涵;二楼的展览超越了视觉层面,进入了空一系列有血有肉的人物故事,这些故事相互关联。从时间到地域,勾勒出早期移民及其后代生存的广阔、具体、微观图景。这些人大多是清末大移民历史背景下的华工后裔。曾经有几十万中国劳工坐船渡过大洋,九死一生后上岸,像奴隶一样谋生。他们努力谋生,挣钱养活家乡的亲人,同时依靠自己顽强的生命力逐渐生根发芽,枝叶繁茂。

刘走访了他们的公社、工会、宗族协会、洪门等社会团体,并拍摄了他们的影剧院、报刊、药店、各种中西神社,甚至是他们无法寻根的墓地& hellip& hellip一切都是关于中国基因漂浮的命运和顽强扎根的生命力。关于个人身份和种族归属问题的一些答案就在其中。

【/h/】据介绍,很多大型人像大胆采用了灯箱装置的呈现方式,给人以不得不直视的震撼和震撼。其中,关于古巴人的肖像,刘要求他们与他们的中国祖先合影。如果没有照片,他们会把手放在胸前或者闭上眼睛,然后用镜头记录他们留恋的瞬间。

【/h/】展厅二楼可以说是海外华人故事集。还有中国继子,没有中国血统。他们把继父20多年的破旧黑白一寸照片放在钱包里,一提起就忍不住哭;有会说中文写汉字,能熟练背粤剧歌词,收藏了几十年前的几首歌的中国继女;有老华侨的古巴妻子,对死去的丈夫依然赞不绝口。几乎所有与中国移民一起生活过的古巴人都称赞他们的中国传统美德,如努力工作、家庭关怀和乐于助人。

拍摄移民住宅的细节以展示文化身份

【/h/】策展人黄立平表示,刘的镜头对准的是这位很快被遗忘的海外幸存者,这其实是一个很多观众从未真正见过的群体。19世纪中叶,社会动荡,人民生活贫困,恰逢欧洲殖民浪潮,美国急需劳动力。中国工人是通过非法贸易的手段输出到世界的,而且数量持续时间很长,这是不可想象的。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贫穷和挣扎,还有坚韧、乐观甚至生机勃勃的文化花朵,成为中国文化在当地的强大影响力和输出。中国人自古以来良好的适应性和包容性使他们坚持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这体现在刘在各个移民家庭拍摄的各种日常家居细节上。彩瓷塑料花& hellip& hellip在我们眼里,这些被视为地方习俗糟粕的物品,在他们的家中就像思念家乡和祖先一样珍贵。

他们保留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家居细节,清明祭祖、关公崇拜等传统,这些都是展览中呈现的文化身份的认同,而这种对中国文化身份的选择是文化基因的潜意识自然选择。

这些记录下来的事件呈现出各种过时的特征,就像我们回国后寻找的那些童年的感觉。只有过去比现在更糟糕;出国比离家回国更远。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抓住本土文化的冲动与每个人的情绪有关。

在过去的50年里,摄像机一直对准普通人

本次展览的学术总监、历史影像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代表李梅表示,刘从50年前开始,清晰地拍摄了海外华人的生活。50年,半个世纪!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拍摄一步步加深。难得的是他的镜头总是对准普通人。与此同时,刘不仅是一位摄影师,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位同路人。一个人跟踪了这群人50年的生活,成为了这群人的代言人,而不仅仅是一个进入者。

刘在摄影展开幕式上说:感谢这些信任我50年的中国人。虽然这些唐人的故事已经在国外展出,但真正关心他们故事的还是中国人。

刘1950年出生于中国香港,广东台山市。1969年高中毕业后,他去加拿大留学。1971年赴美国布鲁克斯摄影学院学习,1975年获得学士学位;1977年获得加州艺术学院硕士学位,同年开始在堪萨斯大学教摄影,直到退休。(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