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36字,读完约3分钟

(对抗新冠肺炎肺炎)香港少数民族在疫区的守望相助

中国新闻社,香港,5月22日标题:关注和帮助疫区的香港少数民族

中国新闻社记者韩兴通

【/h/】3月18日,香港印度籍居民乔伊斯带着丈夫和四个孩子从偏远的农村赶到新德里机场,试图在新防疫措施实施前回到香港的家中。他们在前一天的新闻中看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布,从19日00: 00起,所有从外国进入香港的人都必须接受14天的强制检疫或医疗监督。

资料图:香港。中新社记者 洪帆 摄

【/h/】上飞机的时候,老公因为身体不适不能和他一起去。但是疫情变化很快。一周后,印度当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封锁,她丈夫的回归日期不得而知。

祸不单行。早在1月底,夫妇俩在香港工作的餐厅就受不了社会动荡和疫情的影响,宣布关闭。乔伊斯说,每月的水电煤气费,加上公屋租金等各种零散的生活费,差不多等于8000港币,但收入依然为零,节省下来的钱最多能维持到下个月。

乔伊斯的情况不是个案,疫情期间大家都在咬牙切齿。她说:我们(生活在香港的印度人)圈子小,但是最近几乎每个人都在问有没有工作介绍。兼职也可以。我还不错。我用一些求职网站,也有本地朋友推荐,但是很多印度人什么都不懂。

柏俊达,慈悲慈善基金的联合创始人,一位住在香港的印度人,联系了许多在疫情期间陷入困境的少数民族,向他们分发了5万多个口罩、罐头和大米。

在证人和旁观者的双重角色下,白俊达对少数民族的困境给出了更具体的解释:经济持续低迷,很多老板炒了第一批先炒了少数民族。他们更难找到工作,语言是最大的障碍。很多在香港长大的人会说粤语但听不懂中文,所以你不能在餐厅服务,因为你看不懂菜单。最后只能选择外卖,做保洁,或者去工地。

【/h/】早前,特区政府先后推出两轮疫情防控基金,总额达1505亿元(港币,下同),为18岁以上的香港永久居民提供1万元的一次性津贴、公共交通费用补贴和就业保障计划,均可覆盖部分少数民族。

据爱心慈善基金创始人黄颖红说,这只是一个迫切的需要。更深远的是,少数民族群体汉语教育资源的匮乏,不可避免地将他们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难以突破固有的阶层。近年来,少数民族逐渐成为知识分子、公务员和医生,但毕竟还是很少,更多的人还在做体力劳动。因此,从中期来看,特区政府应透过各种渠道,加深社会对少数民族的了解。从长远来看,从小学开始开设语文课程是必要的。

【/h/】粤语普通话最好有一半。毕竟,两地融合将会是未来的大趋势,方便我们北上大湾区做生意或交流。白俊达在一旁补充道。

黄颖红点头表示赞同,指着白俊达,对记者开玩笑说:我们只知道去深水买便宜的电子产品。他已经去深圳找朋友批发了,还自学了几句普通话。

白俊达人脉广泛,不遗余力为少数民族和香港社会服务。当他看到乔伊斯在家失业时,他问,"你愿意一起做志愿者吗?"乔伊斯马上回答:去吧,为什么不去。

他们回到巴基斯坦的香港后,去湾仔给社区分发口罩,在养老院表演节目,给被隔离的儿童送玩具。

回顾疫情初期,乔伊斯有一次坐在地铁上,没有戴口罩。一个老婆婆主动问为什么,塞给她一包口罩,告诉她:戴口罩很危险。

我们需要互相观察和帮助。乔伊斯用清晰的粤语讲述了经典的狮子山精神。无论香港发生什么,都是我的家。(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