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17字,读完约4分钟

[光明拜访著名艺术家& middot重点关注25位给总书记写信的科技工作者]

中科院院士石的手机跑步软件显示,他从2020年开始跑了1100多公里。53岁,隔天跑步,每月训练量在150-200公里之间。

跑步是他的生活习惯和生活准则。这几年,他辞去了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任期,回到了清华大学。他教书育人多年,从创业学院院长到清华大学副校长,成为新中国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扶持的新型高等院校——西湖大学的首任校长。同时,几代杰出的年轻科学家从他的实验室中脱颖而出,世界级的科研成果也随之产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科学不是数量的竞争,而是顶尖人才的竞争。带着奔跑的姿态,他一次又一次的向着巅峰努力。秘书长在答复中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发扬优良传统,加强创新和自信,重点攻关核心技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承担这个使命,靠的是人才,最终的竞争是顶尖的科学家能否做出顶尖的科研,培养出顶尖的人才。石对说道。

为了实现这个愿景,愿意在自己的后半辈子里肩负起建设一流大学的重任。

【/h/】做了两年多校长,他说主要做两件事:一是招顶尖人才。西湖大学面向国际社会。现在博士导师125人,90%以上是海外人才。第二是为社会筹集资金,因为我们是一所新的大学,最重要的支撑力量之一是社会对大学的捐赠。

同时,他总是记得自己是一名科学家。由于学校事务的增加,他对科研的重点做了很大的调整,不再做可有可无的课题,而是要做最前沿、最顶尖的科研。

【/h/】我放弃或者大大减少了一些比较普通的科研项目,现在在做一些方向独特的项目。史告诉记者,他还开辟了量子生物学的第二战场。这是一个很探索性的研究课题,是我10年前开始酝酿和布局的方向。西湖大学成立以来,我一直在同时全力以赴,希望未来两年有所突破。

这些年来,尖子生被培养渗透到他百分之百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互相接触,会有很多交流。不管石有多忙,他都会和学生们开小组会议,分析问题,甚至教他们如何表达。在他看来,一个学生在博士期间,没有和导师几百个小时的沟通和训练是出不来的。

他重视学生的努力和刻苦,因为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他更注重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希望通过这种培养把学生熏出来:批判性思维是大多数中国学生最缺乏的,如果做好了这一点,学生就可以成为具有独立分析能力的科学家。

【/h/】在这几年的全力奔跑中,如何协调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石的妻子赵是哈尔滨高考理科状元。她还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学位。石坦言:没有妻子的全力支持和奉献,我就不会有今天。2006年5月,石回到清华讲学,清华邀请他回来主持生命科学的发展。他通过海外电话征求妻子的意见,立即得到了对方的理解和支持。2018年,师参与创办西湖大学,赵几乎承担了全部家庭责任。这些年来,她尽最大努力照顾老人,抚养孩子。其实她也有很精彩的职业生涯,经常工作到半夜以后。石对充满了感激。她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让我可以全力以赴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特别提到他和光明日报的恋情:我是1980年左右开始看的。这些年来,《光明日报》报道了很多关于知识分子的事情,反映了他们的心声,我写的一些文章也经常是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希望光明日报永远是知识分子的好朋友,继续反映他们的心声和共同的问题。

石说,他的理想是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培养最优秀的青年人才,从事最先进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科研教育体制和机制,为中国高科技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引擎和支撑,为世界文明做出无愧于中华民族的贡献!

史告诉记者,12年来,所有这些向高层的努力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初衷没有改变,使命也没有改变。

(我们的记者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