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30字,读完约5分钟

东江纵队:华南抗战的一方打不过这面旗

辉煌的岁月& middot关于重走东纵抗日战争道路的系列报道

南方网消息(记者/周村)历史也许会被遗忘,但永远不会改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1938年10月,日军从广东大亚湾登陆,21日占领广州。从此,抗日战争的篝火烧遍了华南。

【/h/】在此存亡之际,根据中共中央给广东发展抗日游击区的指示,港澳办主任廖承志召集曾生、吴友恒研究东江敌后游击战,并派曾生等人到惠阳平山组建人民抗日武装。在战争的锤炼下,一个英勇的东江军纵队从滚滚浓烟中脱颖而出,成长为华南抗日战争的旗帜。

从零开始开辟抗日根据地

【/h/】东莞市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有时间感的房屋诉说着当年游击队的故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旅(东江纵队的前身)驻扎在这里,交通站、会议室、旅部、操场...保持原样。

【/h/】华南沦陷后,曾生于1938年12月在惠阳平山成立包惠人民游击抗日军,王作尧于1939年1月在东莞成立东宝边辉人民抗日游击大队。

【/h/】迫于形势,曾、王东移至海陆丰。据曾生回忆,海陆丰转会过程中,两个单位有近700人受挫,两队只剩下100多人。在紧要关头,党中央发出指示,派曾生、王作尧的部队回东保会抗日前线。这个指示,像夜灯一样,救了曾、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h/】1940年9月,上夏坪会议召开。这次会议是东江纵队斗争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会议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定了东江抗日游击队今后开展敌后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基本方针。同时,曾、王部队改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旅、第五旅。

【/h/】上夏坪会议后,第三旅挺进东莞大岭山客家岩洞地区,建立大岭山抗日基地,第五旅在宝安羊台山,建立羊台山抗日基地。东江抗日武装终于有了自己的根据地,逐渐站稳了脚跟。他们还粉碎了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和多渠道围剿。

随着世界反法西斯形势的好转,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正式宣布独立,并发表了《成立东江纵队宣言》。据资料显示,当时东江纵队共有七个旅,包括第二、三、五旅、惠阳旅、宝安旅、港九旅、押运旅。总部之下有作战、宣传、联络、运输等各个部门和宣传机构,组织架构比较完善。

【/h/】与建军之初的穷相比,东江纵队的战士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战斗,建立和巩固了抗日根据地。据统计,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时,军队有1.1万人,民兵1.2万人,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6万多平方公里,管辖人口约450万。

抗日救亡,华侨、港澳同胞同仇敌忾

在东江纵队的纪念馆里,一路上,记者看到了许多华侨和港澳同胞支持祖国抗战。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除了战士们自己的艰苦奋斗和浴血奋战,东江纵队没有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的支持也能生存。

东江纵队纪念馆(惠州)馆长曾青香告诉记者,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东江纵队的成员中,与党领导的其他抗日武装力量相比,有许多华侨和港澳同胞,回来参加游击队的人数已超过1000人。当这些爱国者得知祖国处于危险之中时,他们回到家乡参加抗日战争。当时一对泰国华侨,钟若超和王力,赶回广东参加抗日战争队伍度蜜月。后来在抗日活动中不幸遇难。

【/h/】据记载,曾生早年在惠阳平山建立人民抗日武装,党组织组织爱国青年回国参加港澳抗日战争。20天内有7支200多人的救国队从香港返回,年底人数增加到500多人。这些人是曾生早年组建的抗日游击队的基层和主要干部。

东江华侨除了回国参加抗战外,还通过成立回国服务团、募捐等方式支持部队抗日。1939年1月,南洋惠桥同乡会、香港惠阳青年会、休闲社、香港海陆丰同乡会爱国团体代表在香港聚会,决定成立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发动群众协助军民武装抵抗,抢救伤兵,救助灾民,帮助人民组织各种救亡团体。

【/h/】抗战初期,曾生、王作尧两个部队的军需物资,大部分是港澳同胞和华侨支援的。曾生在回忆文章中写道:1939年初,华侨曾通过宋庆龄同志向我国游击队捐款20万港元。此外,南洋汇桥救援会几年来已捐款近1000万元,其中40%专用于包惠人民抗日游击队,20%作为惠州难民救助基金。华侨和港澳同胞的慷慨解囊,极大地支持了一线部队的后备支援。

东江纵队作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即使在过去的80年里,它的精神仍然存在。东江兵及其后代一直践行着自己的信仰。就像东江纵队战士李强说的,要把东江纵队精神发扬光大,永远传承下去。(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