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62字,读完约3分钟

在大阪举行的第一次中美会议同意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重启经贸磋商。

【/h/】会议结束近一周,大家的注意力逐渐集中到了协商上。

【/h/】基于这两天各方面的消息,有几点值得一提。

首先,中美经贸团队一直保持着沟通。

这可以从双方的声明中得到证实。

中国商务部4日在例行记者会上透露:

【/h/】目前双方经贸团队保持沟通。如果有进一步的消息,我们会及时发布。

美方也发布了类似消息。

据路透社报道,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库德拉3日在白宫对记者表示,双方谈判代表已经通过电话进行了沟通。& lsquo这些谈判将在下周继续进行。

双方一直在沟通此事,可以确认。

其次,中国重申其长期以来的谈判目标:取消所有关税上调。

在前几轮经贸磋商中,中方一再强调,双方达成的协议必须是平等互利的,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中方绝不会让步。

第十一轮磋商后,明确指出必须解决三个核心问题:取消所有关税增加,保持贸易采购数字的真实性,以及改善案文的平衡。

明眼人可以看出,在三个顾虑中,最重要的是取消所有的关税上调。

商务部4日重申了这一立场。

美国单方面对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征收关税,是中美经贸摩擦的起点。如果双方能达成协议,所有征收的关税都必须取消。

陶然的照会认为,在随后的磋商中,中国的立场不会改变。在这个问题上的任何误判都可能导致反复谈判。

三、双方对平等和相互尊重的认知还有偏差,需要进一步缩小。

虽然中美同意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重启经贸磋商,但从美国一周来的态度来看,中美对平等和相互尊重的看法恐怕还存在一些偏差。

比如美国有人建议中美之间的贸易协定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向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倾斜。

再比如,库德拉最近表示,美国不会在谈判中取消对中国商品的加关税措施,他也希望中国履行承诺,大量购买美国商品。

从这些说法来看,美国仍然需要一个过程来理解什么是平等和相互尊重。

商务部的回应也很明确。

如果达成协议,应该是平衡、平等、互利的,必须妥善解决中国的核心关切。

看来在这个问题上,美国有必要进一步缩小与中国的误解。

这里我们想谈谈购买美国商品,尤其是美国农产品。

陶然笔记的基本观点在《用大豆逻辑看中美贸易战》一文中有明确阐述。

去年贸易战最激烈的时候,不买大豆一度是针对美国& lsquo武器。现在谈判的步伐在加快,买大豆成了谈判中表达诚意的策略。是否不一致?是矛盾的,但是合理。

中国应该处理好贸易战的主要利益,不管是打还是谈,也就是说,不要让贸易战干扰我们的发展节奏,尽量争取时间和空,争取一段时间的战略机遇期。这是我们目前最大的国家利益,也是我们努力争取的结果。

买还是不买大豆,多买还是少买,晚买还是什么时候不买,都服从这个根本利益需求。

现在重新开始协商。可想而知,购买美国农产品仍将成为谈判内容之一,美国也应该利用这一点来设置舆论问题。

【/h/】据我理解,不买就是给美国施压,买了也不会对中国造成实质性伤害。

购买美国农产品是中国特有的筹码。

美国既然高度重视农民的利益,就应该真正从美国农民的利益出发,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协商中美方态度重复,恐怕美国农产品的采购又会重复。

【/h/】更重要的是,中国购买的美国农产品要真正满足国内民众的需求,这个过程也要考虑国内企业和第三方的合理需求。

第四,关键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我们很高兴看到美国越来越多的人反对提高关税,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h/】这期间美国反对加关税,反对与中国为敌,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7月3日发表的《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封由多位专家联名写给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国会议员的公开信,题为《把中国变成美国的敌人于事无补》。

公开信接着从七个方面论证了为什么美国把中国描绘成美国的敌人是不好的,并指出华盛顿并没有压倒性的共识认为中国一定是敌人。

【/h/】如果打贸易战,和中国成为敌人,两者都输了。

理性的选择是停下来。

所以,这封来自美国的公开信的出现,本质上是理性权衡利益得失的结果。

用中国人的话来说,中美双方都有好处,打起来都有坏处。合作胜于摩擦,对话胜于对抗。[/s2/]

公开信认为,把中国变成美国的敌人是没有用的,这个立场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美之间的交往摩擦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我们不能把问题的解决寄托在别人身上,也不能有丝毫的机会。

【/h/】能说就说,坚决打。

坚持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的节奏。

解决中美经贸问题的关键是做好自己的事情